一場紙本與電子的讀書實測

不安於 世
Nov 18, 2020

--

自幼時學習過程都是以實體的紙本學習,接觸紙材、翻閱、在上頭做筆記,書本講義由全新的姿態,到擁有個人化的損舊痕跡,而這種自然的損舊痕跡,大概只有物品的初始擁有者能無懸念地接受,也是多數人們一般不會想買或接手別人用過的物品(除非它仍非常新),也是為何二手市場的物品價值常以原價的一半起減,仍門可羅雀。

當然,也有持有者因物品上的歲月與使用的磨損,而更加地寶貝物品、更顯得物品對他們來說的獨特意義。

有時,書本就是這樣的存在。

也能解釋為何若干年後,才放下心中的螫騰將過去認真做的筆記們斷捨離,也算是紙本使用的後遺症吧。

Photo by Jessica Lewis on Unsplash

然而,電子書與網路閱讀日漸普遍,加上環保意識與極簡態度的興起,電子閱讀的使用頻率也漸相當於紙材閱讀。

因工作與興趣的關係,我有閱讀英文期刊的需求。
以往的腦袋慣性不用說都是印出來,一來有在上頭畫記的欲望(自幼時就有的讀書樂趣),二來是總覺得對著電腦凝視很容易眼花與分心(網路發達與自律能量有限)。

想當然耳,時間一累積下來的紙張成可觀,有些文獻雖然重要,但捫心自知也不會再拿起來看。於是開始嘗試透過電子閱讀器來吸收文獻的資訊與知ㄥ識,也有意識地幫電子閱讀找優點,以說服大腦。

//

我為自己舉辦一場「紙本與電子的讀書實測」,看看兩者的閱讀模式對我來說是否有差異,若有的話是差在哪。

首先紙本上陣,最舒適圈的方式當然不用特別意識要大腦專注,已成內建本能(對於外在世界的干擾又是另一回事)。要說的話,我依然喜歡親手寫字、畫記,這給我一種幫助理解文中內容的直觀感受(不知有無科學根據?),不過這時我就會比較懶得開電腦(非電腦成癮者);以及,一篇期刊論文的實體紙材很輕巧,具可攜性、離開桌子也可(躺著)閱讀。

再來是電子媒材,因對我來說是較新的閱讀經驗,需有意識地善用電子畫記、註記的功能來方便標明重點。雖然對眼睛來說的確較易有疲勞感,於是我又以「番茄時鐘法」輔以實測,也就是每25分鐘休息5分鐘的時間區隔。
兩三個小時下來,我發現效果其實還不錯。除了無實體保存的煩惱外,優點包括英單直接複製貼上(看紙本就要一個字母一個字母key in)、直接打下的零散筆記成後續工作書寫的材料。簡而之就是方便。

實測的用意與結果,除了自我實驗的樂趣之外,日後也能更毅然無憂地使用電子閱讀。

其實,最主要的動力,只是不想管理實體物品。

--

--

不安於 世
不安於 世

Written by 不安於 世

哲學系、地理所畢業、人類學博士班就讀中|雜食手記。 IG: yuankuoo。歷年作品列表:https://pse.is/3k83y7